心理决定经济?
2011/1/6
2011/1/6
在亚洲,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始终是一个奇怪存在:最西化又最东方,最富足又最停滞,最发达也最为困顿。对此,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前研一也曾困惑不已,何以那么多不符合世界经济常识的现象,却纷纷存在于当今的日本经济?
一方面,虽然日本近年强调走出萧条泥淖,经济复苏日渐抬头,据说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周期最长的“伊奘诺景气”,统计数据也节节向上,与此同时,日本个人所得却在持续减少,经济成长的好处并没有为民众所分享;进一步看,即使日本个人收入在减少,不过个人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却在不断增加,金额甚至达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高达1500万亿日元;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日本一向以低利率政策著称,但是日本人仍旧一如既往地偏好存钱——所以,这“1500万亿日元”中的绝大部分还是老老实实“躺在银行或邮政储蓄账户里睡大觉”。
在大前研一看来,日本诸多“怪现象”的症结在于“日本人固有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不能消除日本人的不安心理,那么无论政府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他认为,上面提到高达1500万亿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堪比一个大水缸,一旦爆发,其力量不容小觑,也许除了日本之外,只有美国,但是美国的人口比日本多了两倍。
一味把钱存在银行,等于水缸中的水固定不动,那么逐渐水也失去活力,也会变成死水、变质、发臭——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让水流动起来,需要有人去摇晃这个沉闷无比、按部就班的“大水缸”。因此,大前研一在《心理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心理经济的革命”。
从管理大师走向公共事业的大前研一,近些年对于日本社会的集体心理研究不遗余力,本书其实也是他对于《低智商社会》、《再见吧,美国》等书的延续思考与老调重弹,关注所谓“心理经济学”,也就从重整心理入手,来为日本人进行“解冻”,改变民众固有心理,进而计划改革欠缺效率的封闭社会体系,达到构建日本生活消费大国体系的目的。其中,大前研一还开出了药方,即“心理经济学主张的七大复苏政策”:第一,提高利率;第二,调整遗产继承、赠与等相关税制,使老年人的财产能提早交给年青一代;第三,奖励住宅改建;第四,创建老年人活动社区;第五,拟定生活规划建议书,让老年人了解年老后生活所需的实际资金额度;第六,鼓励老人用资金作投资;第七,让资产运作成为国家政策。
归根结底,大前研一所谓“心理经济学”动力,仍旧是从攒钱到消费的引导,还是希望能够引用投资、分配等不同手段,使得日渐老龄化的日本不再安于今日的纸上富贵,每每裹足不前。醒悟之后,奋起直追,汲取其中商机,使得日本真正成为未来的生活消费大国,甚至搅动全球经济。
固然,“日本特殊论”一向不缺乏市场,就像影响日本甚深的梅棹忠夫就直接表示日本是与欧洲平行的文明体,日本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而言,就像是鱼类中的海豚,可谓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在本书中,大前研一也多次表示西方的经济学方式与政策不适合与日本——其实其间的错配,更多并非理论本身错误,而是语境的不同导致。即便如此,在对货币贬值、经济改革、银行系统、社会老龄化等问题上,我们还是看到了日本与中国惊人的相似之处,大前研一的振聋发聩之语,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值得反思。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