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 >> EAP服务 >> 管理者必读 >> 正文
你是职场上的压迫者拯救者or受害者
2010/12/24
战胜3000名竞争对手,维维安·王进入了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外企,成为市场总监琳达·庄的助理,同时还要为遍布全球的VIP会员编辑一本中英双语的会员杂志。
 
 
琳达·庄非常漂亮,近乎板寸的短发充分地表达出她干练果敢的内在气质,她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同时广东话和普通话也说得流利,打高球一杆进洞毫不犹豫。维维安立即就被自己女上司的美丽、气势和能力震住了。
 
 
后来她才发现这个女上司女魔头的一面:眼神犀利,要求苛刻,极重效率,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切要完美无缺——她这么要求维维安,是因为她本人就无数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琳达·庄跟穿Prada的职场女恶魔一样,要求维维安必须24小时开机。
 
 
有一次会员杂志与新闻发布会周期接近,可琳达·庄毫不通融:必须同时完成!她被琳达·庄彻底搞焦虑了。能够帮助她的,也只有她公司里的死党哥儿们了。他会时不时地请她吃哈根达斯,有时候还跟她一起声讨一下女魔头。“要不是他的友谊和支持,我根本撑不到现在。”
 
 
在职场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发生:滥用权威的主管苛刻地对待下属,最终由某个充满同情心的同事出面调和,安慰受冤屈者。在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的字典里,这类在职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冲突状态,被命名为“戏剧三角形”心理游戏。
 
 
三个角色一台戏:受害者(维维安·王),压迫者(琳达·庄),拯救者(死党同事)。绝大多数人都逃不开这种小游戏,不自觉地承担着某个主导角色。
 
 
狼:压迫者
 
 
这是典型的压迫者形象:双臂交叉在胸前,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眉头紧锁,抬起眼从镜框上边看人;一开口就是批评指责,带着不容置疑、轻蔑甚至是愤怒的口吻。
 
 
在这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权威表现下,压迫者的内心往往伴着这样的独白:“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恶人,不过我并非苛求挑剔,我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我能做到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我怎么觉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责任感的人?”
 
 
沟通分析专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认为,压迫者大多数从孩童时期起就“积累”了很多的挫折和创伤,他们丧失了对人的基本信任,习惯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并容易采取偏执和愤怒的方式,通过贬低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幸。
 
 
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在批评和惩处下属或者合作伙伴时,需要问问自己责骂他人的原因和依据,明确自己的权限,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比如,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是不是自己因为缺乏休息而过于紧张?是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情绪波动?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问自己问题,在自身找原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凸显自己真正的需求,关注自己生活的选择,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怨恨他人。
 
 
压迫者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所以,如果你是职场上的“狼”,建议你采取放松疗法,不吹毛求疵,一切顺其自然,让身体的感觉和生活的快乐和谐统一起来。
 
 
狗:拯救者
 
 
拯救者喜欢关心照顾人,喜欢操心,控制不住地想要帮人一把,干涉别人的决定。他那种想要帮助别人的热情,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是在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拯救者的潜台词往往是“我必须帮助他,他现在肯定焦头烂额,手足无措。”
 
 
要摆脱不适当的救助陷阱,在提供帮助之前必须明确“合理帮助”的5个条件:受害者在语言上明确表示需要帮助;设定所能提供的帮助内容和时限(“在……之前,我能为你做的是……);明确补偿条件(我帮你去......,你替我……),以便使被帮助的一方不会有欠你人情的感觉;提供帮助时不可越俎代庖,替当事人完成一切,应该留给被帮助者个人参与和努力的空间;最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保证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羊:受害者
 
 
他们顺从恭敬,没完没了地嘀咕抱怨,内心抱着悲观的想法:“发牢骚有什么用,别人的职位都比我高……”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经常处于劣势、低人一等,对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为更多的是羡慕和欣赏(我怎么就做不到?他们能力真强!),或者有种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帮助的倾向,那我们就陷在了受害羊的角色里。
 
 
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人人欺负的对象?看清三角关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认清哪些事情让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计算机,法律,英语口语……这些专业能力的缺乏,可能是导致你成为受害羊的原因。你当然需要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弱势的地位。
 
 
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确立简单的目标,比如每天早晨花10分钟浏览一下电脑里的邮件和文件,多了解公司里发生的事情,看看自己的职能和任务是否有增加。同时,要敢于向上司提出要求,而不是唉声叹气地抱怨。最重要的是总结过去。
 
 
因为反复担当受害者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他人,经常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指责,在学校里则可能是不受人关注的小可怜,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外界的压迫常常会激活人们早年的不幸经历,受害者需要认清和接受自己的过去,摆脱消极的自我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人格的三种状态: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牵涉到我们自我状态的表现。根据沟通分析理论,我们的人格模式由三部分组成: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父母我:源于幼年从父母或父母角色的人那里承袭来的行为思考模式和感觉状态。儿童我:指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多表现为情感性反应和有创造力的行为。成人我:则是一个人对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理性分析后决策行动,即针对此时此刻所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父母我使我们倾向于鼓励、关爱、赞许他人,其消极的一面会促使我们批评、贬低、禁止、惩罚和控制他人(压迫者的行为);或者相反,过于操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保护子女和帮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这是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拯救者的角色)。
 
 
“儿童我”则多表现出自发的情绪和行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懦弱,屈从于人。当扭曲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儿童我”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望,感到柔弱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卑躬屈膝,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状态)。
 
 
当“父母我”或者“儿童我”的某一负面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影响我们的“成人我”,使我们陷入压迫者—拯救者—受害者的三角戏剧冲突中。没有人能避开这种戏剧三角的心理游戏,因为每个人都一身兼有三我,且三种自我状态交互存在,随时根据具体境况凸显各自功能。
 
 

来源:心理月刊



联系方式:
1、企业EAP企业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外服心援微信公众号
  电话:021-31268234,QQ:1192248002
2、个人心理咨询:021-51699291
3、公益合作:021-34615075
 

  • 上一个信息:
  • 下一个信息:
  • EAP | 外服心援 | EAP服务 | 员工心理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心灵花园 | 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 2010 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上海外服EAP中心) 沪ICP备12032166号-1

    联系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零陵路631号1B-2D 电话:021-31268234  

    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旨在提供职业辅导,员工帮助(EAP)服务,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招聘和离职面谈,企业绩效提升及领导力管理咨询,企业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