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1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自我的核心,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恋父情结的影响。
此外,恋母情结还具有普遍性。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但是,他错误的将恋母情结的对象界定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身上。实际上,恋母情结并非说是对真实的母亲的爱恋,而是针对心理意义上的父母。
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其演化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童年期出现的恋母情结是最为原始基本的情况。
第二阶段:青春期。此时的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也可能是老师、权威、历史名人或当红的明星。青少年与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们,学习他们,崇拜他们,甚至爱恋他们。
这个阶段发展不顺利,则容易出现“身世幻想”,即想象或怀疑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更好。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第三阶段:成年期。表现为对同龄段同性或异性的爱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但是,此时父母的意象依然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特别是在婚恋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爸爸模板”和“妈妈模板”来选择。
第四阶段:等到婚后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变成了“恋女”,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不难看出,第四阶段的恋母情结与第一阶段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跟第一阶段恋母情结一样,第四阶段的恋母情结也可能涉及性和暴力的成份。特别是当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父亲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也许会不知无措,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畏惧,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竞争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
第五阶段: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辈,还经常为此跟儿女闹矛盾。
弗洛伊德用来描述男孩在儿童期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仇视的心理发展阶段。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因为古希腊神话人物俄狄浦斯在成年后杀父娶母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因此借用它来描述恋母情结。幼小的孩子幻想和母亲结合,排斥父亲,这一冲突到了青春期,会转变为对父亲的认同而得以解决。
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 选编(如有雷同,请与我们联系,QQ:325978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