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9
有时候我们脑海里可能总会出现某一首歌,甚至不自觉地哼唱起来,但是自己的确没有刻意去听这首歌。就像那首歌唱的“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生活中也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件事尽管表面上已经完成了,但又会反复出现在脑海中,总觉得好像没有做完一样,越是忽略它越是会因为这种想法感觉到焦虑。
EAP心理咨询师认为,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倾向于反复思考尚未解决的事情。如果您想想心里的那首歌的结尾,想想你是如何完成了这件事,那么大脑就会自动绕出这个迷宫。
心理学上有一个蔡格尼克效应,由德国心理学B.B.蔡格尼克提出,它本质上是一种记忆效应。你可以回想一下当你做一件事,或者画一个图的时候,做到一半忘了,再次看到它的时候你会倾向于把它做完,尽管已经过了需要这件事的时效,尽管完成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这些所有行为都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天生的驱动力,可以说它来自于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说它来自于我们的思维习惯。这样的驱动力使我们影响我们办事有始有终:当一件事已经完成吗,我们的这种驱动欲望就被满足了,所以我们会忘记这件事;当工作没有完成,就会陷入死胡同直到解决。举个例子,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对一些会做的题目没有一会就忘记了,而对于最后的做不出来的大题记忆犹新。
因为这样的大脑设置,我们很容易走入极端:要不就是就到一件任务必须完成,不完成就产生焦虑,也就是心理学里面会说的强迫;另一种就是做什么事都不上心,做一会就放弃,总是半途而废,根本没有实际的完成一件事情,通常这样的人会有抱怨自己一事无成,人生无趣。
而这两种极端不一定是分开的,有时候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有些人在一件任务上完成不了,从而产生极度焦虑之后会破罐子破摔,出现后者情况。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驱动力不当。要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顺利顺畅,那么就削弱你的过强的驱动力,增强若驱动力,才能在做事的时候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