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6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发了朋友圈,过了不久又删了。或者说,你有没有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可能会有这种行为。你可以去看看那些和你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满足一下你的好奇心。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毕竟很多心思敏感的人会时不时地去看看自己关注的人最近有什么新动态,那些删掉的朋友圈、撤回的信息其实都是一种无声的表达。
每一条社交软件状态都是我们人格的延伸,它在诉说着你是怎么样的人,至少是你想让别人认为你是怎样的人。分享了很多旅行、书籍、音乐,是想表达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文艺的人;经常分享行业动态信息,是想说明自己是个看重工作且关注热点的人;要是经常晒娃,这个我想就不必多说了,一定被列入超级奶爸奶妈的行列;心理学家认为,过多晒娃状态的朋友其实是在告诉大家,自己已经是有了归宿的人,娃是我的一切,为了娃,我愿意上刀山,下油锅。这样的父母是充满爱的,他们爱的表现在朋友圈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这些标签并不总是不变或者单一的,可能今天说要坚持运动,明晚就发了胡吃海塞的照片,可能刚发完温柔的抱着猫咪的自拍,第二天就在朋友圈爆了粗口。因为我们内心不愿意接受表现矛盾的自我,所以同样希望给人相对一致、协调的印象。
当某一条朋友圈引起他的怀疑:别人看了是不是不太好?他内心的坚定就被动摇,为了不再冒风险,他决定尽快删除。毕竟他也跟看这条朋友圈的人有着相似的心路:我们在简化了解和分析他人的路径,只选快的,不选全的。
EAP心理咨询专家认为,由朋友圈暴露的自我矛盾和自恋所引起的羞愧感几乎是必然的,不信的话可以回顾几年前的朋友圈或者是QQ空间,其中一定会出现让人满脸黑线、每个细胞都尴尬的内容。
我们一路走来,即便没有脱胎换骨,也早已在很多方面变得成熟,再回头看幼稚的自我难免会感到羞耻和惭愧,想删除那些让人感到不好意思的内容非常正常。有人说分手后看曾经恩爱时的朋友圈,每一条都像一个巴掌,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怕触景伤怀,也怕变成他人的谈资,不如眼不见为净。(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 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