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可以治的,大家不要放弃
2015/8/3
2015/8/3
拖延症是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和焦虑。
心理咨询EAP培训师发现,每一个身患拖延症的人都能清晰地告诉你,他们为此付出了哪些东西。也许是健康的身体状况,合理的生活习惯,一次可预见的升职,或者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姑娘。然而,比起它让你变成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它将会使你变成的样子。持续的自控失败,将大大消耗你的生命能量。如误入龙宫的浦岛太郎一般,在短暂的快乐中消耗沧海桑田。
面对不愉悦的现实,未完成的计划,拖延和自控失败会导致自我攻击,消耗未来的人生选择,以及也许不拖延便能如何如何的错误评估。下一次,我就能……这个念头将当下与未来的自我置于对立,于是你便开始了自我沉醉和自我麻痹。
从生理上讲,大脑中的前额皮质负责我们的自控。它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而一个深陷拖延和自控泥潭的人,只是在平衡三者之间出现了问题。“我要做”的动力不足,“我不要”的困难太大,更重要的是“我想要”的长远目标和形象并不明朗。
而造成拖延和自控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外界精心设计的诱惑过于强烈(比如不断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电子游戏和社交网络),或者你的生理和精神虚弱(昨晚睡眠不足或节食时间过长),或者一次糟糕的分手,甚至昨天成功的自控,都会消耗你的选择力和坚持力。但更重要的是,你究竟如何看待自己?
事实上,大部分拖延和自控失效都可以归结为身份认同问题。为什么面对高难度的工作时你认为自己应该去玩会儿游戏?为什么比起良好舒适的睡眠你更愿意熬夜看剧?玩游戏或者躺在床上看美剧是真正的你想要做的事情吗?那么那个想要完善自己过更美好生活的人,又是谁呢?
弗洛伊德有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经典假设,“超我”会严厉的监视“本我”的一切不轨行动,我们也相信头脑里有两个相互作战的小人在左右我们的行为。
研究表明,我们用来看待未来自己的脑区和看待他人的脑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更可能将未来的自己当做陌生人。让现在的自己不适而让未来的自己快乐,显然不是自然的选择。试着俯视你的时间线,将未来的自己具体化,并使他尽可能的与当下的自己重合。
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 选编